欢迎访问太平洋学会网站        会员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动态
世界海洋日: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

世界海洋日: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年6月7日,“世界海洋日: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指导,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主办,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协办。副会长兼秘书长、自然资源部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正楼代表学会致辞。共有200多位从事或关心红树林保护事业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企业代表和高校学生参加了本次网络研讨会。


李正楼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北京连线致辞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红树林作为沿海生命之根基,其安危关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我们已充分认识并开展行动。红树林保护不仅是我国“十三五”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评价我国东南沿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关键指标。随着“南红北柳”“蓝色海湾”“红树林造林和生态修复行动计划”等国家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进入了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重要历史期。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在海洋日即将到来之际,举办“中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网络研讨会”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红树林资源。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6位嘉宾就红树林湿地修复、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做了主题分享。会议由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副会长、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吴斌研究员主持。

会议主持人:吴斌研究员





王文卿教授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教授从红树林与红树林湿地的区别出发,指出红树林造林并不等同于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原则,提出应从区域角度,科学确定优先修复地点及修复目标,避免过度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式演化,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从我国新造红树林的空间、规模与应对技术大背景下提出虾塘是未来我国新种红树林的主战场,并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开展的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创建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赢利途径、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范航清研究员


廖宝文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廖宝文研究员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专项子课题“红树林功能性结构定向提升技术”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无瓣海桑人工林结构与功能、修复受损低效红树林、提升单一乡土红树人工林多样性等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实践。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郑海雷教授介绍了基于红树林湿地退化机制、生态恢复和功能提升技术和基于科学基础的综合管理模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研究思路以及最新进展。


郑海雷教授

李燊副秘书长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以深圳湾红树林保护、候鸟保护、滩涂管理等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等为例介绍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红树林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性,指出海岸带的生态修复应以提高和增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为目标。


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博士分享了社会组织开展红树林保护公众参与和教育的经验,通过编制湿地系列校本教材、建立基于场域的宣教体系、开发低门槛的公众参与和教育产品和无门槛的科普宣教作品等构建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的普惠性自然教育体系,提升公众意识。


刘毅博士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会议嘉宾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由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会长范航清研究员做总结发言。在中国太平洋学会和各分支机构的支持下,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刘新平、许晓恋、胡雪艳

美编:许晓恋

审核:任玲

图文:红树林海草研究分会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1085 京ICP备17004193号-1
Baidu
map